我是从 2010 年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开始“学习”英语,但是直到 2021 年年末我才正式进入“习得英语”阶段。粗略估算,2022 -2023年我的英语词汇量增长相当于之前十一年的词汇量增长总和,并且我有信心未来五年内我的听说读写四项英文能力都能达到美国 native 的水平。我最近一直想写一篇文章来表述自己的英文习得经历,但是只有真正开始写作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把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凝结成文字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只能先写一些小文章来阐述我的观点,这样对我更轻松一些。
回首我这将近 15 年的英语“学习“和“习得“经历,我有一个最大的感触就是英语能力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用出来的!下面我将具体介绍阐述一下这个观点,供大家借鉴参考。
英语能力习得的难度
一个美国人从一个毫无英文能力的婴儿到会说话并且能阅读的小学生大概花了 6 年左右的时间。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推测即使一个中国人拥有绝佳的语言天赋并且在非常好的语言环境中,从零基础到native 的水平也至少要花六年多的时间,更别提我们平时的英文信息接受量是远远不及美国幼儿的,所以实际需要的时间会更多。英文能力的养成不像练习骑自行车一样可以一劳永逸,其所耗费的时间是特别长的,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中国大学生英文水平很一般的原因。
“学习”英语失败的原因
在英语能力习得本身就是非常耗费时间的情况之下,如果使用频率低,强度小的正反馈方法会极大地消磨自己学习英语的兴趣与动机,从而形成一个负循环,越学习英语越痛恨英语,越痛恨英语越不想学习英语。下面我讲介绍三种我最不欣赏的英语“学习”方式:
1.学习《新概念》英语教材
《新概念》教材最早出版于 1967 年, 在 1997 年进行了修订。可以说这四本教材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远,里面讲述的内容偏向于正式写作,而在现实中我们说的话和文章的内容相差比较大,所以学习起来你必须强迫自己花出一些时间进行精读,而 “精读”是对英语兴趣最大的打击。
2.刷高考和考研卷子
这种学习英语方式在我看来简直是磨灭人性!无论是中国国内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人,还是国外能说一口流利中文的外国人都不是通过刷高考题和 HSK 中文题来提升语言能力的。 众所周知,英语考研卷子中很多文章都是通过《经济学人》杂志上改编的,这个杂志在我大学毕业之后去官网上看了看,里面有很多特别有意思的文章,甚至还专门开了一个专栏来专门讲述中国的内容。但是我惊奇的发现在考试卷子上出现的文章是杂志中我最不感兴趣的。我曾经也去练习过很多英语四六级的阅读和完形填空等题型,我发现其实通过刷卷子更多练习的是考试的能力,对英语能力的提升非常有限。
3.开中文字幕去看英语电视剧
这个学习英语方法要比前两种好很多,因为你可以选择你感兴趣的电影或电视剧进行观看,对英文的兴趣打击没有那么大,但是我仍然不推荐这种学习方式。大部分的英文电视剧是远远超出我们的英语接受能力的,如果你通过开中文字幕的方式去看,其实没有多大效果,因为那相当于看中文电视剧了。而要想把英文电视剧看懂,就必须要反复重复的去看,这在某种程度上又变成了“精读”,人是趋于新奇的,只有源源不断的新的“信息”输入到我们的大脑,我们才能对英语一直保持着兴趣。
4.背单词、学语法
背单词是非常难以坚持的一种学习英语方式,虽然其能在短时间内增加自己的词汇量,但是长期来讲我们根本无法坚持,而且人类只对那些意义深刻的事情记得比较劳,背英语单词就像背电话号码一样,很容易就忘。学习语法在刚开始零基础起步的时候是非常重要的,但其实如果你阅读过英文小说或者真正的英文社交平台上的post,你会发现内容的结构非常简单,不像我们在考试卷中遇到的各种恶心人的长难句。所以我认为英语语法只需要懂个大概就可以了。
总结
在这里我要举一个反面例子,就是我们敬爱的温家宝总理,他在《温家宝地质笔记》中写过,没能把英语学好是他一生的遗憾。他在中国地质大学的时候曾经假冒英语课的学生去课堂上听课,但是被老师发现了,驱逐出课堂。由此可见,他当时学习英语的热情非常高,而且总理本人的毅力非常强,在大学期间,虽然自己得了肺结核但是所有考试课程中除了一门良好,其他都是优秀。(凡是上过大学的人,都知道这并不容易)。可是总理选择了错误的英语习得方式(通过上课学习教材来习得英语),导致其英语能力没能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
总结来讲,通过“学习”英文的方式来去获取英语能力,就相当于一个外国人通过听新闻联播和做中国的考公卷子来练习汉语,这绝对是非常低效的英语习得方式。但可悲是这种方式仍然是大部分国人所采纳和应用的,如果你仍应用以上几种方式进行“英语”学习,应该尽量迷途知返,顺从自己的内心选择一条不需要努力就能练好英语能力的道路上,我将会在下一篇文章详细讲述什么才是正确的英语习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