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 2000 年出生,5 月 9 日是我的生日,今天我 25 岁了。
老话讲“人到三十不学艺”,25 岁看似是一个比较年轻的时间节点,但从培养技能的角度来看,这已经是一个“垂垂老矣”的年纪了。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社会是奖赏具有特殊才能和本身就拥有强大资本的人,普通人要想在这个社会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恐怕必须要走具备特殊才能的这条路。
大学毕业之后,我发现自己除了拥有那个毕业证书之外,好像什么都不会,所以我内心深处一直对自己没有安身立命的本事忧虑重重。当然上大学打开了我的视野和认知,这可能比培养技能更加重要。
值得欣慰的一点是我英语能力极强,而且进步速度极快。我自信大概五年时间内,我的口语交流能力能达到美国 native 的水准。但是英语能不能成为我安身立命的本事?这个我是很疑虑的,不过即使其不能成为我的特长,也会极大得辅助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好,获取一些想象不到的机会。
25-30 岁的时间,除了寻找自己的专长之外,我打算重点关注人、钱两个领域。
人
我上大学的时候就非常感慨,对于身边的一些同学,我当时心里想如果他们能感知到自己说的话和行为表情动作会给其他人什么样的感觉,那么他们将来的人生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如果自己始终感知不到的话,可能他们再有才能也不会有太好的发展。
当然我自己也是一样的。感知别人的情绪和想法是很牛逼的一种能力,可能有人会说我的第六感可以很及时的告诉我他人对自己是否友好,但实际上真正了解人绝非那么简单。看似你跟另一个人沟通是两个人,但是实际上可能是六个人进行沟通,你,他,他认为的你,你认为的他,他认为的他和你认为的你。其中你只是了解你和你认为的他,其他四个人你都不熟。
那如何去了解其他的四个人呢?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在现实社会中不断得和他人进行碰撞。我在做大学校友播客时,有机会跟很多校友进行沟通,聊着聊着我发现了他们身上的很多共性,也能感觉到谁牛逼谁不牛逼,这些东西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但是跟唱歌和说相声不同,每个人在识人方面都有天赋,所以只要打开你的观念,多跟不同的人打交道,多起冲突,多受伤,同时也能更多的感受到人性的美好,你会有自己的理解。
在识人方面可以作为辅助手段的是看人物传记和文言文小说。众所周知,巴菲特是人物传记的爱好者,毛泽东晚年的时候重读《西游记》。这两个人所处的职业要求他们对人性要有很深刻的见解,甚至这可能是他们事业上一直屹立不倒的最关键因素。
我最近在读《金瓶梅》,里面有很多细节非常值得玩味,同时也发现我从小到大接触的女同学和女性朋友,在《金瓶梅》这本书中都能找到原型和相似的地方。中国古典小说有一个好处,就是它通过揭示人物命运的方式让读者倒推在面临不同感受的时候,会有什么下场。比如在《金瓶梅》里,跟潘金莲总接触的人都没有好下场,那么潘金莲有什么样的特征呢?在你面前说其他人的不是,总爱阴阳怪气说酸话,撒谎成性,面对比自己弱小的人态度非常的丑陋,所以读完《金瓶梅》之后,我学到的道理是在生活中遇到有跟潘金莲一样行为特征的人,一定要敬而远之啊。
像《金瓶梅》这种五百年前的作品还能流传到现在,一定有他的道理。我甚至认为这本书应该成为高中教材,如果你正在读大学,无论什么专业,都应该读一读像《金瓶梅》和《夹边沟记事》这种书,这回让你对世界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钱
钱对于社会和个人都很重要。
从个人的角度来讲,我们可能不会赚很多钱,但是每天一定都面临着如何去花钱。我们怎么样才能把钱花到点上?其实我分析自己的花钱的方式是很有问题的,很多时候花钱获取的价值低于我的期望。通过如何花钱,你也会更加的了解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比如有的人买苹果手机喜欢买二手,有的人愿意去官网上分期买,这背后反映了什么样的心态?再比如有的人买东西,总是选择在支付能力范围内买同等类型中最好的,有的人愿意买次一等的,有的人愿意买最次的,这背后隐藏的消费思维和人生观在起着很深刻的作用。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金钱是调动资源的凭证。对于个人来讲借钱是不提倡的行为,但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公司和个人借钱,那么整套国家金融系统就不会运行起来。我在学习曼昆的《Principles of Economics》时,了解到中央银行的运作能让一块钱当成十块钱去花,整个社会的效率也相应提升了十倍,也就是说提升社会进步的方式不仅仅是科技,金融在其中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朝鲜的领导人金日成和金正日在培养接班人的时候,特意强调要认真学习一下经济学,因为这门课程能让一个人了解社会是怎么运行的。前总理(李克强)和前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在本科结束之后,不约而同得都读了经济学领域的博士。由此可见无论是想了解人还是社会,钱都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